心力衰竭知识一文了解 | 全国心力衰竭日
发布日期:2025-01-10 15:47:07 来源:中颐景熙健康管理中心 浏览量:100次
摘要:
什么是心衰?关于心衰您是不是也会有这些疑惑。
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,而冬季寒冷的空气也对我们的心脑血管发出挑战。什么是心衰?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有心衰?心衰有哪些危害?心衰患者要注意什么?关于心衰您是不是也会有这些疑惑,希望您能从本文得到答案。
一、心力衰竭
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。心脏就像一个“水泵”,不停地通过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,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。心脏泵血功能衰退,输出血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;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,导致身体其他组织淤血肿胀,可能出现呼吸困难、乏力、水肿等心衰表现。
心衰会有什么预警信号吗?
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。主要包括进行体力劳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,以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。病情轻的患者休息后几分钟后症状会消失,严重的患者可能持续不缓解,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和口唇紫绀。
乏力
心衰患者经常并且早期就可以出现疲乏无力,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。
水肿
心衰引起的水肿多先见于身体低垂的部位,比如下肢,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。

咳嗽和咳痰
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咳嗽、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,严重者可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,多与呼吸困难并存。
其他
心衰患者还可能会有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肝区痛、失眠、心慌等不特异的症状。严重心衰引起脑缺氧时,患者还可能出现嗜睡、眩晕、眼前发黑、意识丧失、抽搐等症状。
二、心衰的危害
肾血管灌注不足可致肾功能异常;肝脏长期处于淤血缺氧的状态可致心原性肝硬化;肺部淤血可增加呼吸道感染概率;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。
02.限制日常活动
心衰的种种症状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,影响生活质量;心衰还会影响患者的工作、社交,甚至带来抑郁、焦虑等负面情绪。
03.引起死亡
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,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。
三、心衰患者注意事项
饮食结构调整
低盐饮食:减少食物中的盐分摄入,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,避免腌制食品、高盐调味品等。
均衡营养:增加蔬菜水果摄入,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;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,如鱼、瘦肉、豆制品;减少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摄入。
少食多餐:避免过饱,减轻心脏负担,可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。
生活习惯改善
戒烟限酒:完全戒烟,避免酒精摄入,以防加重心脏负担。
充足睡眠: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确保每晚7-9小时高质量睡眠,有助于心脏恢复。
减少压力:学会放松技巧,如深呼吸、冥想、瑜伽等,减轻心理压力对心脏的不良影响。
避免过度劳累: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,避免长时间高强度活动,适当休息。
药物治疗管理
遵医嘱用药: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,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。
了解药物作用:了解所服药物的名称、作用、副作用及注意事项,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。
运动与休息
适量运动: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,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。
合理休息:根据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。
病情监测
自我监测:学会监测体重、心率、血压等基础指标,记录每日病情变化。
定期检查: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等检查,评估心脏功能。
注意症状变化:关注身体症状变化,如呼吸困难、水肿加重等,及时就医。
容量管理
精确记录出入量:使用容量管理工具(如日记本)记录每日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,维持体液平衡。
限制液体摄入:根据医生建议,合理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,特别是晚餐后应减少饮水。
关注体重变化:每日清晨排空后称体重,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是体液潴留的信号。
预防感染
个人卫生: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避免接触传染源。
及时就医: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时,及时就医,避免感染加重影响心脏功能。
情绪与心理
心理调适: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认识到心衰是可管理的慢性疾病,避免过度焦虑和恐惧。
社会支持:与家人、朋友保持沟通,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。
专业心理咨询:如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。